萨(sà)荷(hé)究竟怎样?
时间:2025-02-27 20:46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一本书、一盏灯、一次偶然的相遇,这些真实的触感与温度,恰是《全球书店步行》(第四辑)试图唤醒的阅读初心。

  这本书以20篇行走笔记,串联起全球14个国家19座城市的50余家书店:从日本阪急古书店街的旧时光,到法国“流浪的树”书店的诗意重生;从马德里圣希内斯书店的百年沉淀,到新加坡卓尔书店的文化出海……每一页都是书店与城市、人与书的深情对话。

  “与书同行的时刻,是让我们灵魂安宁的瞬间,而书店是我们永远的驿站。”愿这本书成为你打破信息茧房的钥匙,在书店的灯火中,重新触摸世界的温度。

  本书包含17位作者的20篇短文,收录了全球14个国家19个城市的50余家书店,涵盖旧书市、迷你公共书架、公共图书馆、露天书集、跳蚤市场、综合类书店等各种类型,包括悉尼最大的纪伊国屋书店、日本的阪急古书店街、世界中心日内瓦的佩约特左岸书店、法国风雪中流浪的树书店、大隐隐于市的维也纳莎士比亚书店,等等。本书通过实地考察,探究书店背后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互动模式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力量,邀请分布在全球各个城市的华人介绍其所在城市的书店,让读者通过文字对话打破时空壁垒,从而构建出一幅步行全球书店的地图画卷。探访书店,读懂城市,寻求滋养。人生何止千万里,蹉跎路上,与书同行的时刻,是让我们灵魂安宁的瞬间,这本书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书店是我们永远的驿站。

  汪耀华,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上海联合书业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新华书店总经理助理,《上海新书报》总编辑,《全国地方版科技新书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编着并出版:《书道——中国书业职业精神培训必读》(上海文化出版社)、《书街——上海福州路文化街长卷》(上海文化出版社)、《民国书业经营规章》(上海书店出版社)、《1948年上海老书店地图》(中华地图学社)、《“文革”时期上海图书出版总目(1966—1976)》(上海辞书出版社)、《1843年开始的上海出版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出版法规章则大全》(上海书店出版社)等。

  而一份《2023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数据报告》,更展示了“直播电商”重塑图书行业的态势。出版社、实体书店从业者纷纷转战短视频电商平台,且战绩喜人。

  固然,我们欣喜于,好的书通过更多元的渠道被受众了解,更多人因此喜欢上了阅读。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似乎有了爱好者甚至从业者的视频分享,连原本线上购书无法直观了解图书内容、装帧的劣势也不存在了。看着海量的图书在电商平台上被挂进购物车,受众被或深情或功利的解说词打动,甚至被不断刷新的购买数据蛊惑下单时,这一切俨然成了实证——能够拯救出版行业颓势的就是电商平台上的各种短视频和直播。实体书店从业者能做的,就是赶紧转型线上,需要存在于线下的,可能只是一个仓库。

  如果做一个街头调查,采访1000个经常刷短视频的路人,会刷到图书类视频的有几个,占比又是多少?调查数据之差、占比之小,可能会让你不敢相信。即使是爱书人,能经常刷到此类主题的,能刷到相对小众的书目的概率又有多少?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担心的那样,我们正在被看似有无限可能的互联网困在一个个信息茧房里,我们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世界。

  实体书店,或许就是打破信息茧房的载体之一。在实体书店里,上千种上万种你不知道,却存在着的书正静静等待着,与有缘人相聚。而实体书店本身,也是了解真实世界的最佳入口之一。

  《全球书店步行》不知不觉间已经出到第四辑,到一座城就去看看城里的书店,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对抗“互联网孤独症”、滋养自身的良方。坚守的实体书店是城市化解危机、迎接挑战的底气。想要快速了解一座城市,不妨走进这座城市的书店看看。

  这一次,为了读懂巴尔的摩市,唐瑾走进了巴诺书店—发电厂店,一家由船港边上的旧发电厂改造而成的书店。“有着100年历史的旧发电厂显然已被弃置,早已不为工业发展或国民生计需要提供热能或照明,但巴诺书店对它的改造延续了它的另一种生命,诠释了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的新角色——成为书店和书文化的继任者们阅读、购书的好场所,继续向人们提供精神能量与文化照射,为人类思想与文明进步作贡献。”从一家书店,唐瑾读出了海港城市的工业底蕴和文化素养,美国国歌诞生于这座城市也就不奇怪了。

  朱瑾在初冬时分驱车一小时四十五分钟,从里昂赶到一座叫“谢纳”的小村庄里,专门拜访一家名为“流浪的树”的林中书店。“这家书店虽然成立的时间不算长,却与书籍颇有渊源。它建于1913年,前身是一座乡村小学,曾经容纳当地五十多名小学生。60年后,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学校关闭了。1978年,让-弗朗索瓦·马尼埃夫妇买下了这所废弃的学校,在这里放置了他们的第一台印刷机,建起了自己的印刷厂……2014年,当爱好文学尤其是诗的父亲与从巴西学习烹饪归来的儿子西蒙重逢时,一家集书香与酒香的多功能书店便应运而生了……(书店的)东厅是小学的原址,是店主人白手起家的地方,也是第一台印刷机开动的地方,店主至今仍然把这台印刷机摆放在墙角,留作纪念。”不过短短数百字,道出了一所学校、一个家族、一家书店的历史,其中折射的是里昂人甚至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当郭靖伶在马德里老城漫步时,发现“以着名的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为中心的约五平方千米的区域内,竟然分布着七八十家大大小小的书店。它们有的是连锁经营的现代书店,时尚明亮;有的是历史深厚的古董书店,古香古色;有的是聚焦主题的专业书店,特色彰显;有的是专售二手书的书店,量大实惠;更有呈现多元业态的书店,与博物馆、艺术画廊、咖啡厅、酒吧文化深度融合。它们犹如城市繁盛的文化根须,蔓延着,也传递着蓬勃的生命力”。在这里,她一不留神就迎面撞上了圣希内斯书店。这是西班牙最古老的书店之一,书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第一个有记录的书商:1650年的迭戈·洛格罗尼奥(Diego Logroño)。

  张克平则惊喜地在新加坡乌节路伟乐坊看到了来自中国武汉的卓尔书店。书店于2021年2月在此开张。“面对网络书店的挤压,在新加坡最繁华的乌节路开设这样一间书店,卓尔营造了满满的书香氛围,让喜欢中文阅读、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边喝茶边看书,悠闲而又充实地度过一段时光;这种慢生活、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很享受。” 张克平感慨着新加坡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自豪。开在新加坡的卓尔书店,同时体现了武汉“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探访书店,读懂城市,寻求滋养。所以,我们孜孜不倦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生何止千万里,蹉跎路上,与书同行的时刻,是让我们灵魂安宁的瞬间,而书店是我们永远的驿站。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