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抑或坊间,有很多关于创业型城市的讨论,评判标准不一,但都有一个公认的简单测评的方法:如果一个城市能方便地摆摊,往往是好的创业之城。摆摊这种商业活动,大概从有城市出现起,就是城市的活力之源,而承载这种商业活动的空间,才称其为城市。
大连市近日创新试点外展外摆设摊管理,在16个涉文旅消费的主要商圈片区,探索推行规范化“一米线”外摆试点,鼓励临街商铺自主设计与环境相融合的跨门外摆,提升店铺吸引力,激活商业街区活力。
大连市同时还提出,要按照“规范设计、便民利民”原则,划定闲置区域,设立便民市场、夜市45处,在维护城市良好环境的同时,提升市民游客购物的便利性。
作为副省级城市,大连市外摆管理新举措,折射出城市治理思维的些许转变:街道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除了提供道路通行的功能,还是市民活动、消费和休闲的空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多是从街道的美好开始。《抢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的作者珍妮特·萨迪·汗认为,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非常适宜人们步行、骑行或者闲坐,那么这座城市也会激发人们创新,促进投资,并吸引人们长居于此。
说起来,城市街道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品,如果放任市场来决定,只满足经济活力维度,很可能会造成占道经营等城市秩序的紊乱。作为公共空间的街道,天然需要合理的管制,但这种管制的理念和分寸,凸显了城市治理水平。
正如大连此次的创新试点,开放一米宽的空间给摆摊,就给民生创业留下了空间,给市民休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回溯几十年的城市管理史,我们的痼疾往往是对街区简单统一的管制思维,街道上的门店同一色系、同一风格,呆板而单一;另一方面,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则表现为“脏乱差”,低质小店遍布,丧失城市特色。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很多城市的街区管理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怪圈,被秩序主导的城市新区,又总是一副人少、树少、店少的模样,成为一个个没有生活气息、没有文化特色、缺乏灵魂的空间。
今年7月,时隔10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求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过去一个时期,我们的城市发展比较重视经济目标,而缺乏长效规划和治理运营,存在重建设、轻治理的倾向。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是推动城市高标准更新、高水平运营、高效能治理的重要基础。
以此来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必然要求我们重新看待城市街区,对城市治理理念进行深度刷新。鼓励临街商铺外摆经营,施行谦抑柔性执法理念,有助于激发创业活力,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可视作城市管理内涵式提升要求的具体体现。
这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场考验。可能出现的无序设摊和占道经营行为不仅会影响公共秩序,还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在这样的挑战下,城市管理者如何开展精细化管理,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诸如大连市提出的“一米线”的空间试点,就可能涉及市场监管、环境卫生乃至停车管理的协同。可以说,放开是对管理水平的挑战。
管理好一座城市,先从经营好一条街道开始。应对这些挑战,在“释放街区活力、服务民生福祉”这一理念下,我们的城市才会真正转向内涵式发展。
(责任编辑:)关键词: